欢迎访问上海诉宝法律咨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您身边的法律顾问!

021-58999699
新闻中心
以专业视角,应对各种复杂需求 业务电话:021-58999699

办理失业保险需要什么材料|什么是失业保险呢

栏目:新闻中心 来源:诉宝法律 作者:佚名 发布:2022-07-15 阅览:7325
内容简述: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存在着竞争和优胜劣汰。因此,靠工资生活的工人担心失业。一旦他们在竞争中失利,这些人就有失去生计的风险。确保那些最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已成为消除动乱隐患的社会普遍...

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存在着竞争和优胜劣汰。因此,靠工资生活的工人担心失业。一旦他们在竞争中失利,这些人就有失去生计的风险。确保那些最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已成为消除动乱隐患的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失业保险是一项社会保险项目,保障在法定范围内靠工资生活的劳动者因失业而失去经济来源时的基本生活需要。

这一概念的界定包括3层含义:

失业保险是针对劳动者阶层而言的,失业是工薪劳动者在职业竞争中被淘汰,失业的后果都是使人生计断绝。于是,当失业或破产的情况一旦发生,失业或破产保险就自动发生作用。

失业保险是帮助失业者或破产者在再次就业或东山再起之前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而且有法定时限。

失业保险是以社会保险为手段达到保障目的的。

失业保险发展和现状

职工待业保险(或称失业保险),也是社会保险的基本内容之一。它的目的是保障在商品生产、竞争中,企业破产而待业的职工的基本生活。这种社会保险具有一定时限性。

1988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规定享受待业保险待遇的职工是:

宣告破产的企业职工;

濒临破产的企业,法定整顿期间被精简的职工;

企业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工人;

企业辞退的职工;

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中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工人。

其具体标准是:工龄在5年以上的最多发给24个月的待业救济金,1至12个月每月为本人工资的60—75%,第13个月至第24个月为50%;工龄在5年以内的,最多发给12个月的待业救济金,每月为本人工资的60—75%。

这种社会保险,主要是职工在暂时失去劳动条件时,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1993年,《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出台,待业职工由1986年规定的四种人(即:(一)宣告破产的企业的职工;(二)濒临破产的企业法定整顿期间被精简的职工;(三)企业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工人;(四)企业辞退的职工。)

扩大到七种人:(一)依法宣告破产的企业的职工;(二)濒临破产的企业法定整顿期间被精简的职工;(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被撤销、解散企业的职工;(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停产整顿被精简的职工;(五)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六企业辞退、除名或者开除的职工;(七)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或者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享受待业保险的其他职工。

失业保险在认真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基础上,取得了稳步的进展。截止1996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总人数已达9500万人。1996年救济失业职工达到300万人。与此同时,通过开展转业训练和生产自救,帮助失业职工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实现再就业人数达250万人。在1992年至1996年春节期间,各地还根据地方政府的决定,为400万名企业特困职工发放了一次性困难补助;一些地方还使用部分失业保险金,对企业分流富余职工给予扶持。目前,我国已有10个省市开始实行个人部分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制度,一般按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0.5%缴费。这样,缴费者即使没有失业,也可享受就业和再就业的服务。

1998年上半年,国家对失业保险的缴费比例进行了调整,企业缴费为工资总额的2%,个人为工资总额的1%。1998年底,《失业保险条例》出台,标志着失业保险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九五”期间,我们要建立新型失业保险制度棗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逐步覆盖城镇全部职工,基金由国家、用人单位、个人三方合理负担,救济与再就业紧密结合,管理和服务社会化。失业保险的范围今后要扩大到包括各类企业的职工和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中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普遍推广个人部分缴费的失业保险制度,失业救济金的发放将由目前社会救济金的120—/FONT>150%过渡到按当地法定最低工资的70%—80%发放,使得失业保险救济金随着最低工资标准及时得到调整,以确保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同时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使失业者能尽快重新找到工作岗位。进一步做好失业保险立法和执法工作。

什么是失业人员?如何认识我国的失业问题?

失业人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目前无工作,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包括就业转失业的人员和新生劳动力中未实现就业的人员。《失业保险条例》所指失业人员只限定为就业转失业的人员。根据有关规定,我国目前的法定劳动年龄是16-60岁,体育、文艺和特种工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后可以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对企业中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中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职工实行退休制度,对从事有毒、有害工作和符合条件的患病、因工致残职工可以降低退休年龄。按照上述规定,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的人员都可以寻求职业,从事社会生产经营等活动,并取得合法收入。所谓有劳动能力,是指失业人员具有从事正常社会劳动的行为能力。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的人员,若不具备相应的劳动能力,也不能视为失业人员,如精神病人、完全伤残不能从事任何社会性劳动的人员等。目前无工作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是指失业人员有工作要求,但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尚未实现就业。对那些目前虽无工作,但没有工作要求的人不能视为失业人员。这部分人自愿放弃就业权利,已经退出了劳动力的队伍,不属于劳动力,也就不存在失业问题。

造成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到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其主导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国际上一般将失业原因分为如下几类:摩擦性失业,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工人想转换工作岗位时出现的工作中断等;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技术性失业,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社会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规模的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周期性失业,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萎缩而导致的失业。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分析,造成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998年底,人口总数达12.5亿人,其中经济活动人口就达7.1亿。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高峰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明显上升,十年间上升近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他经济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发展趋势看,今后一个时期,每年新增劳动力在1000万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约3000万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将要加入到城镇就业队伍中。另外,随着企业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上形成的富余人员问题将要逐步得到解决,多年来积淀的大量冗员进入社会竞争就业岗位将成为必然趋势。可以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存在。二是我国正在对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与之相适应,劳动力结构必然要进行相应调整,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部分人员失业,这种结构性失业的状况增加了失业压力。三是伴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些领域特别是第一、第二产业的传统部门,不仅不能扩大就业容量,反而会减少用人,分流部分劳动力,致使失业人员数量增加。四是由于许多失业人员技能单一,职业技术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加上择业观念陈旧,不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开辟就业门路,加大了实现再就业的难度。五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覆盖面窄,市场就业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对劳动力流动和合理配置也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

失业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劳动力资源是经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岗位的竞争是劳动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必要前提。竞争过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劳动力因各种原因暂时不能实现就业。解决失业问题,不是完全消除失业现象,而是通过发展经济开发就业岗位,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把失业人员的数量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同时,通过实施失业保险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劳动者给予帮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供再就业服务,把失业造成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因此,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对分担失业风险,解决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失业保险?他有哪些特点?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之一。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安置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等方面,其中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个项目。失业保险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普遍性。它主要是为了保障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失业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其覆盖范围包括劳动力队伍中的大部分成员。因此,在确定适用范围时,参保单位应不分部门和行业,不分所有制性质,其职工应不分用工形式,不分家居城镇、农村,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只要本人符合条件,都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分析我国失业保险适用范围的变化情况,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从国营企业的四种人到国有企业的七类九种人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职工,再到《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城镇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充分体现了普遍性原则。二是强制性。它是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法规来强制实施的。按照规定,在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的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参加失业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根据有关规定,不履行缴费义务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互济性。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单位、个人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缴费比例、缴费方式相对稳定,筹集的失业保险费,不分来源渠道,不分缴费单位的性质,全部并入失业保险基金,在统筹地区内统一调度使用以发挥互济功能。

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现状如何?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在1986年正式建立的。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对国营企业职工实行职工待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

上海律师事务所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网上摘抄,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看完还有疑惑?诉宝律师在线为您解答!
在线咨询

607 位用户正在咨询

专业的律师团队 完善的规章制度 专业的服务流程,坚持严谨的工作作风
021-58999699
在线咨询
咨询电话:021-58999699
Copyright © 2021-2030 上海诉宝法律咨询有限公司 Inc. 沪ICP备18010041号-2   网站地图  上海律师事务所    法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