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庭后取保候审判定
一、法定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jpg)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固定住所的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下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依法不应当逮捕,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二、开庭前的取保候审
开庭前,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在审查案件过程中,如果认为符合法定取保候审条件,可以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
三、开庭后的取保候审
开庭后,人民法院在庭审过程中,如果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可以当庭宣布决定取保候审。
四、取保候审的处理
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未经执行机关许可,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在传唤、提讯时及时到案 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销毁证据或者串供 不得继续从事犯罪活动
五、取保候审期间的变更
如果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上述规定,或者出现可能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情况,执行机关可以依法变更取保候审为拘留或者逮捕。
六、判决后的取保候审
有罪判决: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则取保候审会被自动撤销;如果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下刑罚,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取保候审。 无罪判决: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判决无罪,则取保候审被自动撤销,并恢复其人身自由。
七、取保候审的法律后果
如果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规定或者出现新的犯罪事实,将被取消取保候审资格,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总结
开庭后取保候审的判定依据是法定条件。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法定条件,人民法院可以决定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遵守规定,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判决后的取保候审处理方式则根据判决结果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