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协商好了还要被拘留吗?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我国的刑法中,对于肇事逃逸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同时也对协商的情况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出发,探讨这个话题。
一、肇事逃逸的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的规定,肇事逃逸是指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因犯罪行为致人重伤、死亡后逃逸的行为。这种行为属于刑法所规定的“危害公共安全罪”,并且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jpg)
对于肇事逃逸的处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拘役或者罚金。同时,根据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如果肇事逃逸造成了人员伤亡,还可能面临“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过失致人重伤罪”的指控。
二、协商的法律规定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协商是一种重要的解决方式。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的规定,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在法庭审理前或审理中,就赔偿、和解等事项协商达成一致,可以报请审判机关确认协商成果。如果协商达成一致,可以对犯罪事实和责任作出认定,对被害人的损失作出赔偿,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处罚作出决定。
三、肇事逃逸协商的实践
在实践中,对于肇事逃逸的协商,主要是在交通肇事中进行的。一般来说,协商的主要内容包括赔偿和认罪认罚。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能够积极认罪认罚,并且能够与被害人或其家属协商达成一致,那么就可以减轻或免除相应的处罚。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肇事逃逸的协商,法律并没有规定免除或减轻处罚的情况。即使协商达成一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仍然需要面对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在协商时需要充分了解法律规定,不能过于乐观。
四、结论
综上所述,肇事逃逸协商好了还要被拘留吗?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即使协商达成一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仍然需要面对相应的法律责任,不能免除或减轻处罚。因此,在肇事逃逸协商时,需要充分了解法律规定,不能过于乐观。同时,对于肇事逃逸的行为,我们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性,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