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工资如何提起劳动仲裁
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纠纷的重要途径,当劳动者遭遇不发工资等违法行为时,可依法提起劳动仲裁。
一、劳动仲裁的依据
.jpg)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条规定,用人单位有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约定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依法提起劳动仲裁。
二、劳动仲裁程序
1. 申请
劳动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 受理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经审查,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
3. 开庭
仲裁委员会组成仲裁庭,开庭审理案件。仲裁庭可以调解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也可以依法作出裁决。
4. 裁决
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具有法律约束力。用人单位必须按时足额支付仲裁裁决确定的劳动报酬。
三、劳动仲裁的管辖权
劳动争议仲裁的管辖权由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定。一般而言,仲裁委员会受理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案件。
四、证据收集
劳动者在提起劳动仲裁时,应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主张。常见的证据包括:
劳动合同 工资支付记录 银行流水记录 工作考勤记录 相关证人证言
五、注意事项
及时申请仲裁。仲裁时效为一年,超过时效不受理。 准备充分的证据。证据是证明自己主张的关键。 积极参与仲裁程序。及时出庭,陈述事实,提交证据。 保留仲裁裁决。仲裁裁决一旦生效,用人单位就必须履行。
六、法律后果
对用人单位不发工资的行为,除依法支付欠发的工资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还可对用人单位处以罚款。如果用人单位拒不执行仲裁裁决,劳动者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结论
不发工资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劳动者遇到此类情况,应及时依法提起劳动仲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仲裁程序,可以促成用人单位支付欠发的工资,并对用人单位的不法行为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