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工资如何仲裁
导言 工资是劳动者提供劳动力所获得的报酬,是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当用人单位无故拖欠或不发放工资时,劳动者可以通过仲裁程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仲裁的适用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包括: - 工资争议 - 社会保险争议 - 工伤赔偿争议 - 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争议 - 职工福利待遇和休息休假争议等
因此,不发工资属于劳动争议的范畴,劳动者可以申请仲裁。
仲裁的程序 仲裁分为申请、立案、开庭审理、调解、裁决和执行等阶段。 1. 申请:劳动者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书,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2. 立案:仲裁委员会审查申请,符合条件的予以立案。 3. 开庭审理:仲裁委员会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开庭审理,听取陈述、质证和辩论。 4. 调解:仲裁委员会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促成达成调解协议。 5. 裁决:如果调解不成功,仲裁委员会将对案件作出裁决。裁决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 6. 执行:劳动者胜诉后,用人单位应按照裁决履行义务。如用人单位拒不执行,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证据材料 在仲裁过程中,劳动者需要提供以下证据材料: - 劳动合同或其他证明劳动关系的材料 - 工资发放记录或欠条 - 用人单位拖欠或不发放工资的事实证明 - 协商或要求发放工资的证据 - 其他与案件有关的证据
仲裁委员会的管辖 对劳动争议仲裁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包括: - 市、县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设立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 - 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有仲裁权的机构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双方所在地、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合同履行地等有管辖权。
诉讼时效 劳动争议仲裁的诉讼时效为一年,从劳动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逾期不申请仲裁的,将丧失仲裁请求权。
注意事项 - 在申请仲裁前,劳动者应先尝试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 - 准备仲裁材料时,应收集齐全相关证据。 - 仲裁过程中,应积极配合仲裁委员会的工作。 - 仲裁裁决生效后,用人单位拒不履行的,劳动者应及时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结语 不发工资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可以通过仲裁程序维权。仲裁程序简便快捷,成本低廉,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