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部门不受理之应对措施
引言
仲裁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替代性机制,在商业交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仲裁部门可能拒绝受理案件,导致当事人面临仲裁救济被剥夺的困境。本文将结合中国的法律,分析仲裁部门不受理的常见原因及应对措施。
.jpg)
不受理的常见原因
1. 诉讼时效
根据《仲裁法》第20条,仲裁申请应在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时效内提出。如果当事人逾期申请仲裁,仲裁部门将不再受理。
2. 仲裁协议无效
仲裁协议必须合法有效才能发挥效力。如果仲裁协议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等瑕疵,仲裁部门可能认定其无效并拒绝受理案件。
3. 仲裁协议尚未生效
仲裁协议通常需要在双方当事人签字后才生效。如果在申请仲裁时仲裁协议尚未生效,仲裁部门将不受理。
4. 案件不属于仲裁范围
仲裁只能解决合同纠纷和其他民事纠纷。对于刑事案件、行政案件以及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仲裁部门将不受理。
5. 当事人无行为能力
无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申请仲裁。因此,如果当事人因未成年、精神障碍等原因丧失行为能力,仲裁部门将不受理其仲裁申请。
应对措施
1. 及时申请仲裁
当事人在得知纠纷发生后,应及时根据仲裁协议约定的时效向仲裁部门提出仲裁申请。避免因逾期申请而丧失仲裁救济。
2. 确保仲裁协议有效
当事人在签订仲裁协议时,应注意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避免因协议存在瑕疵而影响仲裁的进行。
3. 确认仲裁协议已生效
当事人在仲裁协议生效前,不应急于向仲裁部门申请仲裁。等待仲裁协议生效后再申请仲裁,避免因协议尚未生效而被不受理。
4. 明确仲裁事项
当事人在申请仲裁时,应明确仲裁事项是否属于仲裁范围。对于不属于仲裁范围的案件,应寻求其他救济途径。
5. 协助无行为能力人
如果当事人无行为能力,其法定代理人应及时代为申请仲裁。避免因当事人无行为能力而影响仲裁的进行。
6. 申请仲裁协助
当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仲裁协助。人民法院可以协助当事人确定仲裁部门、送达仲裁申请等事项,提高仲裁效率。
7. 采取诉讼保全措施
在仲裁部门不受理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及时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如申请财产保全、证据保全等,防止对方当事人转移或隐藏财产,损害其合法权益。
结论
仲裁部门不受理案件会给当事人带来一定的损失。通过了解仲裁部门不受理的常见原因及应对措施,当事人可以有效避免因各种因素导致仲裁救济被剥夺。同时,当事人应积极寻求法律援助,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